在《竹节人》这篇文章中,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它 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,还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,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,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。
表现老师形象
威严与温柔:文章开头描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时的严肃形象,展现出老师不苟言笑、威严无比的一面。而后文中,老师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情节,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揭示了老师内心温柔赤诚、活泼亲切的一面。
内心世界:通过老师与竹节人的互动,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,感受到老师不仅仅是一个严肃的教育者,也有其温柔和人性化的一面。
表现童年游戏的乐趣
游戏的受欢迎程度:竹节人作为童年游戏,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。老师对竹节人的青睐,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和魅力,表达了孩子们内心的喜悦、满足与自豪。
美好回忆: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“我”对童年的美好回忆,深化了文章的主旨,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童年时光的纯真与快乐。
经济生活的侧面描写
毛笔的“丢”与生意:文章中提到,因为孩子们用毛笔做竹节人,导致毛笔“丢”得多,卖毛笔的生意自然就好了。这一细节描写,既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,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生活状况。
童趣与想象
发明者的猜测:文章中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,充满了童趣,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的这种玩法的喜爱和想象。
综上所述,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在文章中起到了丰富内容、刻画人物、表现主题的多重作用。通过这一部分,读者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老师和童年的生活,还能感受到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