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竹书记年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,记载了自夏朝至战国时期的历史。它最初由春秋时期晋国和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官编写,后来在西晋咸宁五年(公元279年)被发掘出土,因此也被称为《汲冢书》。
《竹书记年》的内容涵盖了夏、商、西周、春秋时期晋国和战国时期的魏国史事,时间跨度从夏朝开始,一直延续到魏襄王二十年(前299年)。这部史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上古历史的重要资料,尤其是在时间纪年方面,它提供了夏商周三代的时间积年,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。
《竹书记年》的原始版本已经失传,但现存的版本主要是辑佚本和整理本。其中,较为完备的本子包括方诗铭综合清以来学者的著述而成的《古竹书纪年辑证》,以及王国维的《今本竹书纪年疏证》。这些版本虽然经过后人的整理和考证,但仍然保留了《竹书记年》原有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。
《竹书记年》与传统的史料《史记》和《尚书》相比,记载的上古历史更加真实,并且有比较完整的时间纪年。例如,它提供了夏商周三代的时间积年,这些信息对于校正其他史书的记载具有重要作用。此外,《竹书记年》的一些记载与甲骨文、青铜铭文、秦简、《系年》等古代文献相吻合,进一步证明了其史料的真实性。
总的来说,《竹书记年》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古代史书,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它的发现填补了古代历史记载中的一些空白,并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线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