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将在外,军命有所不授"是一句古代军事策略,出自《孙子兵法》的九变篇,原文是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当将领在外领兵作战时,由于战场形势变化迅速,不宜拘泥于等待皇帝或上级的进一步指示,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,机断行事。
来源与演变
最早出自《史记·司马穰苴列传》,原文是“将在军,君令有所不受”。
后演化成现在的句式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授”。
核心意义
强调将领在外作战时的自主权和灵活性。
允许将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,而不必事事请示皇帝或上级。
历史应用
这一策略在历史上被多次应用,例如北周时的大将赵匡胤在出征过程中突然宣布自己为皇帝,体现了将领在特定情况下的自主决策权。
在现代战争中,这种思想也被引申为指挥官在战场上的果断决策和灵活应对。
风险与权衡
虽然赋予将领较大的自主权,但也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,如皇帝对将领行动的不信任和防范。
因此,这种策略需要在保证军事行动有效性和维护君主权威之间找到平衡。
综上所述,“将在外,军命有所不授”是一句强调将领在外作战时自主决策权的古代军事策略,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