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体投地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为[ wǔ tǐ tóu dì ]。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 两手、两膝和头一起着地,这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。后来,这个成语引申为比喻 佩服到了极点。
成语出处
《大唐西域记·三国》:唐代玄奘法师所著,描述了古印度佛教中的一种极为恭敬的行礼方式,即五体投地。
成语用法
主谓式:这个成语通常用作主谓式,例如:“他对这位大师的五体投地。”
近义词
心悦诚服:形容真心实意地佩服和服从。
甘拜下风:形容自认不如,真心佩服。
顶礼膜拜:形容极其崇拜,行最敬礼。
拜倒辕门:形容非常恭敬,倒在地上叩头。
文化寓意
在佛教中,五体投地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动作,更是内心虔诚信仰的体现,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修行方式。这种行礼方式表达了对神明或高僧的无限敬仰和崇拜。
现代引申义
在现代汉语中,五体投地不仅保留了其原始含义,还逐渐引申为比喻某人或某事物让人佩服到了极点,形容敬仰或钦佩之情难以言表。
这个成语出自唐代玄奘法师的《大唐西域记·三国》,原意描述的是古印度佛教中一种极为恭敬的行礼仪式,即双手、双膝和头部同时触地,以表达对神明或高僧的无限敬仰和崇拜。后来,“五体投地”逐渐引申为比喻某人或某事物让人佩服到了极点,形容敬仰或钦佩之情难以言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