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,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医董奉的故事。董奉,字君异,是当时的著名医者之一,与华佗、张仲景并称为“建安三神医”。他医术高超,心怀仁慈,为百姓治病从不收取分文。
董奉为人治病时,有一个特殊的要求:凡是重病被治好了,要在他的园子里栽5株杏树;轻病被治好的则栽种1株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经他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,竟有10余万株杏树,他园子里的杏树也已聚棵成林,蔚为壮观。
这个行为不仅体现了董奉的医术高超,更彰显了他无私奉献、仁心仁术的高尚品德。杏子熟了以后,董奉除了用杏来换取稻米维持生活外,还救济贫苦的老百姓和接济旅途上断了盘缠的路人,而且还回收杏仁入药。
由于董奉的典故,“杏林”一词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,用以赞誉医术高超、医德高尚的医生。在医学领域,“杏林”成为了中医界的代称,象征着医者仁心和高尚的医学精神。这一关联不仅体现了对董奉医术和医德的敬仰,也反映了人们对医学事业和医生职业的崇高期待。
“杏林”的典故在多种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,如东晋葛洪的《神仙传》中就详细描述了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物,只要求病愈者种植杏树的事迹。晋代陈寿的《三国志》也类似记载。这些古籍记载的是,晚年在庐山下隐居的董奉,并不种田,为众多慕名而来求医的人治病,却有一个独特的规矩:治病不取分文,但要求被治愈者种植杏树作为纪念,轻症痊愈种杏一棵,重病之人种杏五棵,渐成漫山杏林。
“杏林”的典故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,还影响了后世对医生的评价和称谓。至今,人们仍常用“杏林”来称颂医家的医术高超和医德高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