谦虚对比论证的例子如下:
周公姬旦:
周公姬旦在成王年幼时辅佐成王,他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,担当重任。当国家转危为安后,他毅然让出王位,这种谦虚谨慎、无畏无私的精神被后代称颂。在辅佐成王期间,他珍惜人才,多次吐出口中食物去接待贤士,表现出谦虚的态度。
戴震:
清雍正年间,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,但他紧张哆嗦,不能对答。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。戴震口若悬河,分析问题切中要害,皇上大为兴奋。当皇上问戴震与他的老师谁的才能高时,戴震回答自己的水平低,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,但学问超过他一万倍。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,赐为翰林。
爱因斯坦:
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世时,已经是声誉显赫的物理学家,但他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,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品质。他对别人把他当成偶像感到无法理解,对报刊上的宣传和赞扬十分厌烦。他深知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基础上开辟的,因此总是抱着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。他对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,对下属和学生也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。
管仲与鲍叔牙:
春秋时期,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,两人合伙做买卖。管仲家里穷,出的钱没有鲍叔牙多,但分红利时他却要多拿。鲍叔牙解释说:“他家里生活困难,是我自愿让给他的。”管仲曾经带兵打仗,进攻时他躲在后面,退却时他却跑在最前面。鲍叔牙替他解释说:“管仲家里有老母亲,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,并不真是怕死。”鲍叔牙的大度使他和管仲结成了生死之交,成为千古美谈。
李相的一字师:
唐代的李相读《春秋》时,念错了一个字,一旁侍候的小吏暗示他读错了。李相听后,没有责怪小吏,反而向小吏请教,并称小吏为“一字师”。
白居易虚心请教:
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作好了一首诗,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,然后再反复修改,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,才算定稿。他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,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,所以虚心求教于人民群众。
富兰克林的墓铭志:
美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,一生勤于创造发明,赢得过不下一百个学位和头衔,但他的墓碑上却刻着他生前为自己撰写的几个简单文字:“印刷工富兰克林之墓”。
克雷洛夫谦虚故事:
俄国18世纪伟大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,有一次朋友夸赞他的书写得好,一版销完又印一版。克雷洛夫回答:“不,不是我的书写得好,是因为我的书是给孩子们读的,谁都知道,孩子们是容易弄坏书的,所以版次多一些。”。
这些例子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谦虚行为,突出了谦虚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