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5读书网-读万卷书行万里路

365读书网-读万卷书行万里路

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人故事?

59

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”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《日知录·正始》中的概念,背景是清军入关。顾炎武(1613-1682),本名继坤,改名绛,字忠清,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(今属江苏省昆山市)人。明末参加昆山抗清义军,失败后漫游南北,致力于学术活动,并改名炎武,字宁人,号亭林。有时自署蒋山傭,学者尊称亭林先生。

顾炎武自幼勤学,6岁启蒙,10岁开始读史书、文学名著。11岁那年,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《资治通鉴》,并告诫说:“现在有的人图省事,只浏览一下《纲目》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,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。”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,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,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。

顾炎武在《日知录·正始》中提出了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名言,这句话既是一个人对自己应尽的义务的提醒,更是他对整个社会责任感的体现。顾炎武认为,明朝灭亡,仅仅是换了一个皇帝,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以儒学为思想指导的,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。

虽然顾炎武一直奋力于与清军的抗争之中,但是明朝大势已去,南明遗民的势力完全不足以抵抗清军。零零散散的南明遗民,在清军的一击之下便溃不成军,根本无力反抗。顾炎武在昆山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,离乡北游,往来鲁、燕、晋、陕、豫诸省,遍历关塞实地考察,搜集资料,访学问友。康熙时召博学鸿儒、荐修《明史》,均不就,最后赴陕西华阴以终。

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,又提出“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,与有责焉耳矣”的名言。先生论学主张“博学于文”,“行己有耻”。强调学以经世,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,都应探究原委,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。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,“每事必详其始末,参以佐证”,辨别源流,审核名实,注重实证。研究经学、文字音韵学、历史地理学,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。

顾炎武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他的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这句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独立、民族解放前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,前赴后继英勇奋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