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戈尔出生于1861年,逝世于1941年,他的一生见证了印度从封建主义到民族主义的转变,也经历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统治的苦难。他的诗歌创作背景深受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,但主要世界观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,即“梵我和一”。泰戈尔对神的虔诚和对生活、国家与人民的爱是融合在一起的,这使他的诗歌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。
在个人经历方面,泰戈尔13岁时母亲离世,从此母亲的微笑与歌声成了他心中美好而模糊的记忆,也是从那时起开始诗歌创作。1878年,他赴英国留学,开始法律,后改学文学。1880年,他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。1881年至1885年间,他创作的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。1884年,他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的佃户,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,观察祖国故土和自然,期间创作《新月集》中的大部分诗歌。
泰戈尔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,还在社会和政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他的诗歌反映了印度人民觉醒的过程,体现了印度近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主要倾向。他的诗作中喷溢着对祖国的热恋,对妇女的同情和对孩子的喜爱,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时,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。
泰戈尔在1905年以后投身于印度民族运动,期间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。但与其他领袖们发生了意见分歧,便退出运动。从此以后,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,他过着远离现实斗争的退隐生活,埋头于文学创作。1913年,泰戈尔凭借英文版的诗集《吉檀迦利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,成为首位获得此殊荣的亚洲作家,这不仅肯定了泰戈尔个人的艺术成就,也提升了印度及东方文学在全球的地位。
总的来说,泰戈尔诗选的创作背景是印度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,也是印度人民奋起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和封建反动统治者的年代。泰戈尔的诗歌创作深受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,但主要世界观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。他的诗歌反映了印度人民觉醒的过程,体现了印度近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主要倾向,并在社会和政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