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,最早出自于三国魏·曹丕的《典论·自叙》,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,书本不离手。这个成语的典故与三国时期的两位重要人物——刘秀和吕蒙有关。
刘秀的故事
刘秀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,仍然抓紧点滴时间,认真读书学习。
“手不释卷”的原义是手中总是拿著书卷,比喻勤奋好学,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、宾语、状语,含褒义。
吕蒙的故事
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,作战勇猛却不识字。
孙权鼓励吕蒙学习史书与兵法,吕蒙从此勤勉自学,受益匪浅。
吕蒙通过学习《左传》《孙子》《史记》等史记,提升了用兵能力,改变了别人对他“吴下阿蒙”的称呼。
成语“手不释卷”现在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,书本不离手的模样,常用于描述正在努力学习或阅读的情形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